摘要: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大运河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大运河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资源与技术、保护与传承、资金与人才及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在对大运河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时,应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保护优先、活化传承、合理利用、公众参与以及开放共享等原则,采取加强数字化整理与保护、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示内容、开展数字化教育与培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等举措,促进大运河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以及数字传播等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现,将其转换和复原为数字形态并保存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和保存,而是采用数字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展示和解读,以创新的方式进行保护,并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加以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使这些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元素得以永久留存和传承。[1]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形成、发展、传播、传承或演变与运河存在必然联系,受到运河本体或运河功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精神和艺术价值。[3]有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学界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涉及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在论述大运河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的同时,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原则与路径,在丰富和拓展运河学研究的同时,为大运河非遗的活态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中国大运河地跨八大省域,通达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4]大运河非遗研究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其沿线地区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运河非遗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游艺等多个类别,体现了沿线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江苏段的苏绣、扬州漆器,山东段的鲁锦织造技艺,以及浙江段的越剧等,都是大运河非遗的杰出代表。大运河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5]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通过对大运河非遗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融合创新成效显著,对外交流成果丰硕。但由于重视程度、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6]具体到大运河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来说,其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一是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复杂性。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过程中,普遍缺乏统一且合理的数据采集标准。[7](P89~92)大运河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历史文献、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多个领域,每类资源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都有所不同。大运河非遗资源广泛分布在沿线各城市和乡村,地理位置分散,增加了数据收集和整合的难度。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二是技术更新与适应性。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如何确保已经采集和处理的非遗资源数据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避免数据过时和失效,是一个重要挑战。三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大量非遗资源数据被采集和处理。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任务。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可能涉及到传承人的个人隐私。如何在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过程中保护个人隐私,同样是数字化保护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挑战
近年来,国家层面和沿运各地针对大运河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一是保护机制不完善、当前大运河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遗产地保护利用水平差异大、管理维护不足等,这些问题在数字化保护中也同样存在。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相关法规,导致数字化保护工作难以有序进行。二是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对于非遗资源的传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数字化保护虽然可以记录和保存技艺,但如何确保这些技艺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需要依托传承人的力量。三是传承方式创新不足。目前,大运河非遗资源的传承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如何在数字化保护中融入新的传承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资金与人才方面的挑战
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资金和人才方面亦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资金不足。大运河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设备购置、人员培训、数据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费用。然而,目前资金短缺是制约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人才匮乏。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基石,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依赖于专业的人才体系来支撑。[2]然而,目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难以满足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需求。
(四)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保护手段,其重要性有目共睹。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诸多挑战。采录这些资源的创作者的知识产权经常遭到忽视和侵害,导致音视频资料被随意转载和发布,引发许多问题。一是法律法规缺失。目前针对大运河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指导。二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在监管机制方面,还存在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效果。这种现象对非遗资源的共享和传播造成了阻碍,因此,有必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非遗数字化保护成果等方面知识产权相关立法。[8]
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大运河非遗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大运河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具体推进和实施过程总,需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保护优先、活化传承、公众参与以及开放共享等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级管理
在进行大运河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时,首先要进行统筹规划。这意味着要从整体上把握大运河非遗资源的分布、特点、价值及保护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同时,要协调好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大运河非遗资源种类繁多,价值各异。因此,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根据非遗资源的重要性和珍贵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遗资源,应给予重点保护;对于一般性的非遗资源,可按照普通保护级别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重点非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二)保护优先,活化传承
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9]保护是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核心。在进行大运河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时,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采集、整理、存储、展示等各个环节中,都要充分考虑非遗资源的保护需求,确保非遗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损害。
活化传承是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通过有效的文化输出,既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完整产业链模式的形成。[2]在保护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资源,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公众参与,开放共享
公众参与是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力量。[10]要鼓励公众参与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对非遗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8]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网络课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和保护技能;同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到非遗资源的采集、整理、展示等各个环节中,共同推动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开放共享是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方向。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桑,推动运河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成果向全社会开放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运河文化。通过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等方式,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运河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三、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
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展示效果和互动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强数字化整理与保护
为了全面记录和保护大运河非遗资源,首要任务是建立数字档案系统。该系统应涵盖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传承脉络、代表作品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高清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数字化存储。
在建立数字档案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整理与保护。这包括对非遗项目进行详细的分类、编目和整理,确保每个项目都有完整的数字化记录。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复制和保存,防止技艺的流失和损坏。对于濒危的非遗项目,应优先进行数字化抢救和保护。
(二)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
为了更好地展示大运河非遗资源的魅力,应建立数字化展示平台。该平台可以集成数字档案系统的内容,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互动功能,如在线教学、在线讨论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创建专门的网站或APP,在线展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成果,包括高清图片、视频、音频等,方便观众随时查阅。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示内容
一是打造VR展示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三维虚拟场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运河的历史场景等。二是AR互动体验: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叠加到真实环境中,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AR眼镜看到非遗项目的虚拟演示或介绍,进行互动体验。三是数字影像展示。通过高清视频、3D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技艺流程和场景,增加观众的视觉体验。四是数字化音频解说。为展示内容添加专业的音频解说,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五是设置智能导览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参观路线和推荐内容。六是设立互动感应设施。如利用混合现实(MR)、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打造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设立数字化互动展览,如“运河非遗数字长廊”,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大运河沿线的非遗项目,并提供与展览内容相关的互动游戏和答题环节;在展示现场设置互动感应装置,当观众靠近或触碰时触发相应的展示内容,增加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开展数字化教育与培训
文化通常是由专门人员对特定的物质、精神进行归纳整理后才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11]因此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和研究人才,应加强非遗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可以组织专家编写非遗教材,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组织针对传承人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开设在线课程或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在线教学或直播演示,传授非遗技艺和知识。二是设立在线交流平台,鼓励用户分享学习心得、交流非遗保护经验,形成非遗传承的社群氛围。三是构建虚拟教室,为传承人提供远程教育的平台,帮助他们传播和传承非遗技艺。
(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为了保障大运河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10]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和完善与大运河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二是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非遗资源的安全和完整。[12]三是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四是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共同推进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五是加大与相关国际组织及海外机构的融合力度,推动非遗资源保护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其非遗资源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运河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也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大运河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效,我们需要关注资源梳理、技术运用、数据安全保障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在采集、处理和展示非遗资源时,应尊重其原始形态和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加工和修改。同时,在传承过程中,应重视非遗项目的原始传承人和传承群体,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促进非遗项目的真实传承。应加强对非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非遗资源的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和保护责任等。同时,还应加强对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相关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遗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赖文橘.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现代信息科技,2018(4):140-141.
[2]李慧敏,孙雅琪,韩晓旭.大运河天津段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丝网印刷,2023(22):105-108.
[3]言唱.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36-140.
[4]范忆澜.浙江运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5(1):8-13.
[5]张超.中国大运河的价值认知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4(2):11-15.
[6]王建华,栗帅东.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J].湖南包装,2021(5):1-6.
[7]史学峰.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16):89-92.
[8]王延春.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参花(上),2023(4):44-46.
[9]房利,苏阿兰.生态文明视野下杭州市水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J].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4(4):8-11.
[10]赵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J].成长,2021(9):11-12.
[11]陈文阳.生态文明视野下鄱阳湖区水文化建设的路径 [J].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4(03):10-15.
[12]张钰洁,凌曦.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4(8):46-48.
来源:《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