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院罗衍军教授撰写的《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37—1945)》(王蕊编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获得第三十四届北方十六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该奖每年评选一次,对北方十六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从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质量、印制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评选出获奖图书。
《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37—1945)》一书,广泛搜集运用一手史料,重在以“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聚焦于深入探究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实行的从合理化负担到减租减息增资、大生产运动等经济措施,及抗日宣传、妇女运动、冬学运动、村选运动等政治、文化措施的实施过程及影响,进而阐明这些措施在相当程度上重塑了乡村各阶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秩序整合,为革命运动的进一步推进、革命政权的逐步完善打下了坚实基础。该书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动历程,意在探寻其变迁动力所在,透视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内在缘由。该书充分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趋势,拓展研究视角,为中国社会史和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亦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近代史研究》2024年第6期刊文推介,指出该书“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趋势,拓展研究视角,为中国社会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刊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中华教授的书评《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的深入阐释——评〈山东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37—1945)〉》,认为该书“以革命动员与山东根据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妇女运动等方面变动的互动关系为切入视角,深入剖析了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一部较具代表性的抗日战争史、乡村社会史研究领域的著作”。《大众报业》《济南晚报》客户端刊发了山东大学赵兴胜教授评价该书的长篇书评,指出该书“在对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妇女状况、大生产运动、村政权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时,既注重对已有学术成果的吸收,又能够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通过梳理山东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演变脉络,与学术界经典的‘道义小农’‘理性小农’观点展开学术对话,指出根据地民众对革命的参与,既具有‘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的因素,又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对二者的超越”。此外,《济南日报》、山东人民出版社官方网站、搜狐网、新浪网、舜网等网站也对该书进行了重点推介。